返回 皇兄何故造反?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五十八章:得寸进尺沈司徒[1/2页]

    望着沈翼惊讶的神情,朱祁钰再度将自己方才的话又重复了一遍。

    他始终都没有忘记,开放互市的本意,是为了充裕国库,虽然在此基础上,他同样有其他的目的,但是那都是次要的。

    连年的战争,已经让大明朝廷不堪重负。

    接下来几年的天灾,更是雪上加霜。

    国库没有银子,就没有办法修建各种工程,就没有办法及时的组织救灾赈灾的措施。

    地方受了灾,朝廷无力赈济,就会产生大量的流民,加剧土地兼并,反过来进一步恶化朝廷的税收。

    这是一个近乎无解的恶性循环。

    前世他花了八年的时间,轻徭薄赋,息兵止戈,慢慢的给朝廷休养生息,徐徐恢复。

    但是事实证明,这并不是一条好路子

    就像他对沈翼所说的,节源不如开流,只想着如何保持现有的税收,节省开支,只会让国库岁入越发萎靡。

    想要让国库真正充裕起来,必须要开源。

    这次互市,就是他进行的一次尝试。

    诚然,他将互市的全部内容都交由皇店来管理,是存了几分搭顺风车,充裕内库的心思。

    但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事实上,如果可以的话,朱祁钰心中最理想的状态,是由户部代替皇店来完成所有的交易。

    朱祁钰知道隆庆之后,江南等地的大商人究竟富庶到何种程度,腰缠万贯都已经完全不足以形容他们的家业。

    明后期真正的大商人,动辄有数万亩的良田,能够雇佣数万人的织户和佃户。

    商业贸易,虽然是四民之末,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它敛取暴利的能力,是十分强大的。

    既然如此,那么这份暴利,为什么不能由朝廷来收取呢?

    大明之所以会亡,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国库入不敷出,互市既然要开,必然会伴随着大笔的贸易往来。

    这其中蕴含的利润无比惊人,与其让它流入民间,不如归于国库当中,缓解朝廷的财政压力。

    当然,朱祁钰心里也清楚。

    由户部出面经营官店,和外族进行互市的方式,至少在现在,是绝对无法在朝堂上通过的。

    所以暂时来说,只能由皇店来出面进行交易。

    尽管如此一来,他这个天子,必然会受人诟病,被视作与民争利,但是纵观大明的皇帝,有几个有好名声的?

    只要不去碰一些完全碰不得的事情,区区名声算得了什么。

    这点担当,朱祁钰还是有的。

    另一头,沈尚书听到天子再度重复了一次,激灵灵的打了个寒颤,脑子迅速的就转了起来。

    大明的商税是开国时便定下的。

    不论何种货物,一律三十税一。

    很多人都觉得大明抑制商人,抑制商业发展,但是其实只说对了一半。

    大明轻视商人不假,但是对于普通的商业贸易,其实是持鼓励态度的。

    听起来有点矛盾,但是确实是如此。

    直白的说,太祖他老人家并不反对正常的贸易,但是他并不希望产生大量的专职商人。

    太祖之所以定下三十税一的税率,目的就是为了恢复因为元末大战而摧毁的商业贸易。

    但是即便是这个税率,也不曾真正执行下去。

    原因再度,大明有很多的货物,都是免于征税的。

    太祖之时,曾定下规制,笔墨纸砚,农具,舟车丝布,鱼蔬杂果等物,通通都是免税的。

    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这些东西大多都是零散的小宗贸易,征收起来十分麻烦。

    第二点就是,开国初期,并没有太多专门的商人

    大多数的百姓,都是既耕地也织布种菜。

    总不能老百姓农闲的时候挑几筐菜去市集上卖,官府还要征税吧。

    这直接导致了,大明的商税很少,连整个国库岁入的百分之一都不到。

第二百五十八章:得寸进尺沈司徒[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