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开局签到刑警队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形意拳不传之秘:后手不到,前手不丢![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https://m.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传武的传承中,哪有那么多大道理,所谓真传一句话。

    大道理或者一些拳谱所讲,都是给功夫练到一定层次的传承者去验证功夫的,而不是指导练功的。今天就简单说说练拳过程中的“前手不到,后手不丢”

    周末去拳场练拳,发现一起玩的一个拳友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练劈拳的时候,两手转换的过程中,后手的劲力还没传上来,前手就已经懈了(丢了),这样做是不对的。

    记得我初学拳时,也存在这个问题,恩师嘴边上经常提醒“后手不到,前手不丢”。

    那具体什么意思呢?这个要求不光是外形上的,最重要的还是劲力上的,转换的关键在腰。

    这样练得目的有很多。

    首先,只要这样练,全身含着劲,劲力不断,才能找到前后手互挣的感觉,肩部及背部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练对了,初学者的肩圈和背部会比较酸爽);

    其次,实战中,前后手转换过程中,后手还没有到达前手的位置,前手就丢了顶劲(俗称断劲了),顶不住对手了,敌人很容易就进来了。

    形意拳的劲力讲究“连绵不断,一丝不丢”,不能给敌人以可乘之机。(都是纸上谈兵,仅供参考)。

    另外,只有这样练了,才更容易找到浑身一动俱动,各部位互相配合的整体发力。

    形意拳讲究“前手打人,后手发力”,转换过程中前手变后手的过程中,前手劲先丢了,怎么能保证变成后手后(后手发力),去辅助前手打人?

    这句话的含义范围很广,都是老前辈留下来的,我可能理解的还不全,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同道们能在留言区补充,以飨广大形意拳爱好者。

    高手比武生死只在一线

    旧时代练武人时兴访人,练成了就四处走,谁出名就找谁,上门就打架,败了学两招,胜了立刻走。

    有个壮武师,访到一个老头,老头说﹕“我多大岁数了,比不了。"

    壮武师非要比,这时有个人挑了两桶水过来,老头说﹕“那就比吧,可你得容我喝口水。"拦住了挑水人,没想到老头一喝就喝了一桶水。

    壮武师看呆了,老头猛一张口,一口水把壮武师喷倒在地。

    我没见过练形意的人练这东西,原本以为是传说,但一次看戏,发现平剧名角高月楼在舞台上表演这个。

    他在台下也表演,一口水能喷出去很远,离他一步距离,挨他一口水,等于挨一个小拳头。

    我小时候是个戏迷,现今也有三四十年没进过戏院看戏了。

    发电力打人,我的程度不够,拿我无法验证。但练武时一定要有“电力感",就是敏感。

    尚云祥与程廷华作试手,起因在尚师。尚师是矮锉子、大肚子,他到程廷华家拜年,坐在八仙桌后,很隐蔽地用肚子一拱。

    尚师的劲道刚将桌子催动,程廷华的手就拍上了桌子,然后两人去院里试上了。

    有人说﹕“程廷华通了灵。"那是赞叹程廷华的敏感。

    有了敏感,才能带出各种各样的功夫。

    所以形意拳的起势,是“起"敏感。具体动作是,两手像托着两碗水似的向上举,在眉前一转,就举上了头顶。

    假想中的水不能洒了,慎重了,也就敏感了。

    举到头顶后,大海退潮一样退下来,到眉前有了压意。空气就是大海棉,要把海棉里的水挤出来,这样一直压到大腿根。

    此时要屈膝合胯,整个人蹲下来。蹲下的同时,两只手一提,缩到了腰际。

    身子团紧了,手也要团紧,像拧一个东西似的,五指一个一个地攒起来。

    一作起势,周身敏感。两臂上举,大脑就清爽,犹如野兽脑后的毛能炸起来,脖梗子会吃惊。

   

形意拳不传之秘:后手不到,前手不丢![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