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嘉庆变法:数据治国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7章 推广官话[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https://m.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嘉庆十九年·夏·江苏苏州府

    六月的苏州城暑气蒸腾,护城河上漂着成片的荷叶,蝉鸣声从玄妙观的百年银杏浓荫里漏下来,织工们趁着歇晌的辰光,三三两两聚在青石板地上,膝头放着未完工的绸缎。退休官员沈归愚站在银杏树下,手中的“过渡教育扇”一摇,便带起淡淡墨香——扇面正面是“倷饭吃过哉”的苏州话谚语,背面用蝇头小楷注着官话译写,扇骨上“四海同音”四字是嘉庆帝御笔亲题的漆金。

    “倷看这‘饭字,”沈归愚用扇尖轻点扇面,吴地软语里掺着刻意矫正的官话尾音,“左边是‘食字旁,右边像不像蒸笼?官话念‘fàn,跟咱们‘饭米的‘饭发音差不离。”二十来个织工或坐或蹲,目光跟着扇面转动,其中几个攥着绣绷的童工,指尖还沾着未干的靛青。

    树荫深处,十四岁的林巧妹缩在石灯笼旁,绣绷上的并蒂莲刚绣完半朵,荷叶边缘用红线绣着“织”字,旁边缀着官话拼音“zhī”——这是王大栓从京城带来的“识字绣样”,每匹绸缎的边角都要绣上常用字,既作防伪标记,又是流动的识字课本。自织工局推行“班前识字课”,她每天卯时便跟着掌事娘子念三个字,此刻见沈归愚望过来,攥着绣绷的手心里全是汗。

    “巧妹,你来念‘织字。”沈归愚的声音像银杏叶晒过的阳光,温凉宜人。

    女孩猛地站起来,绣绷上的银针在阳光下闪过:“织,zhī……”尾音还带着“织机”的吴语颤音,却比三个月前初学时清晰许多。周围织工轻轻鼓掌,掌事娘子抹着额角的汗笑骂:“小蹄子,再念错可要多绣半匹‘识字缎!”巧妹抿着嘴坐下,指尖摩挲着绣样上的拼音——她记得上个月随商船去杭州,用官话问“布庄何在”,竟没被当作外乡人。

  &nbs

第57章 推广官话[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