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嘉庆变法:数据治国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番外二终章回归真实[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https://m.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咸丰十年冬,巴夏礼立在「铁锚洋行」顶楼,泰晤士河的雾气裹着煤烟漫过伦敦塔桥,将他指间的铁竹算珠洇成青灰色。这枚算珠不过寸许,铜皮因镀镍工艺不成熟而斑驳氧化,露出内层太行竹芯的天然纹路——所谓「三七法则」,原是匠人依竹材韧性与铜皮强度摸索出的朴素配比,在蒸汽轰鸣的工业时代,不过是东方手工艺的注脚。

    王五的密信随漕帮商船抵港时,巴夏礼正在整理往来货单。羊皮纸火漆印着褪色的「竹折」,内页字迹因受潮有些晕染,通篇未提算具改良,只寥寥数笔写着:「算学之道,存乎一心」。随信的算珠刻着简易经纬线,尾部「王」「H」字母并列,像是匠人王五与商人巴夏礼短暂交集的注脚。太行匠人南迁的队伍里,竹骨铜筹装在桐油木箱中,每枚算筹刻度误差在毫米级,仅能满足抬枪射程估算的基本需求,远不及伦敦精密仪器的万分级精度。

    天津「北洋算学馆」开馆那日,巴夏礼赠的瑞士钟表走时精准,却被匠人拆解研究齿轮结构。《铁竹算经》石刻在阳光下泛着青灰,「匠」字末笔的竹节纹路是石匠随手刻下的装饰,无人深究是否藏有密语。英国皇家学会那篇论文里,「三七法则」被称作「东方神秘比例」,实则是匠人凭手感锤打得出的经验值,连材料应力测试都未经过。

    天京破城之夜,火纹算珠残片混着瓦砾流入长江,巴夏礼的船队捞起时,铜珠上「算民」微记已模糊不清,最终作为太平军遗物入藏博物

番外二终章回归真实[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