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养诡玄奇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4章 决定前往黄河古道2[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https://m.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所谓的黄河故道是黄河改道之后留下的古道据史料记载与《黄河志》的统计,历史上,黄河决口泛滥约1500次,其中较大的改道二三十次,重大改道有七次。第一次重大改道:在上古时期,黄河从积石山开始,到达龙门山,再向南到达华山的北面,在孟津以上流在山谷间,过孟津后汇合洛水等支流,向东北经今宿胥口,过浚县大伾山,汇合漳水,向北流入今邢台、巨鹿以北的大陆,然后黄河在下游“播为九河”,分多股入渤海,公元前602年,黄河在今河南浚县西南堤壕村附近宿胥口改道,主流由北流改向偏东北流,春秋战国至西汉末黄河一直保持一定河形,史称为“大河故渎”。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大规模筑堤固定下来的河道汉志河,结束了多股分流局面。汉志河走向:古宿胥口(今河南浚县)-今濮阳西南―今馆陶县东北-临清南-德州东南-东光东-孟村北-黄骅西南入海。

    第二次重大改道:王莽建国三年(11年)黄河在今河北大名东决口。公元69年王景治河,固定了河道。王景河走向:今濮阳西南-范县北-莘县东-聊城南-禹城西-滨州北-利津东南入海。

    第三次重大改道: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在今濮阳东决口,分北、东两条河道。

    第四次重大改道: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北宋东京留守杜充以水代兵,人为决河于今滑县李固渡,大河泗水入淮年决口河道,形成入泗北流:滑县-濮阳南-鄄城西-巨野东-嘉祥东-入泗水-由泗入淮金大定八年(1168年)黄河再次决口于李固渡,形成南流:长垣东北-东明南-定陶西-曹县南-砀山北-萧县北-经徐州,于邳县由泗入淮。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河决卫州,东南经延津北-封丘南-兰考北-睢县南-商丘南-砀山北-经徐州由泗入淮。至金明昌五年(1194年),北支大为减弱,黄河水大部由泗入淮。

    第五次重大改道:1232年蒙古军决河于归德凤池口(今商丘西北),1234年蒙古军决河于开封,这次改道形成多条河道,主要如下:1.

    夺濉入淮;2.夺汴、泗入淮;3.夺涡入淮;4.夺颍入淮年贾鲁治河,挽黄河东南由泗入淮的故道。其走向:今兰考县东-曹县南-商丘北-砀山西-萧县北-经徐州入泗,由泗入淮。明初黄河基本以此为干流,1492年,黄河在河南黄陵岗决口,堵口后北岸修大堤防御,明中叶以后多股并存,其中主要有:1.夺颍入淮(大黄河);2.贾鲁河(小黄河);3.夺涡入淮;4.夺濉入淮;5.由曹县、沛县入运河;6.由曹县、鱼台入运河。到隆庆、万历时,徐州以上两岸大堤形成,黄河从兰考经商丘、砀山、徐州,下接泗、淮入海。

    [1114]

    第六次重大改道: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北决铜瓦厢,结束了下游700多年由淮入海的历史,回到渤海湾入海,形成如今的黄河下游河道。

    [12]

    第七次重大改道:1938年6月,国民党炸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黄河水由中牟县沿贾鲁河、颍河、涡河等河道向东南漫延,由十几里扩展到100多里宽,后在正阳关至怀远段进入淮河,黄河水入淮后,又溢出两岸,1947年黄河回归故道。”解释完,顾燕北则紧紧的盯着张建军,询问是哪一条古道。

    “哇!雁北你怎么记得这么清楚,我查的都没有你回答的快!”临清满脸惊愕地喊道,他的声音中充满了难以置信和钦佩之情。

  &nb

第124章 决定前往黄河古道2[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