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心与心的相连[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https://m.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方舱的夜班总带着种沉潜的静,监护仪的滴答声在走廊里织成一张网。杨澜生摘下护目镜,镜片上的水雾顺着边缘滑落,在防护服上洇出一小片湿痕。管芳跟在他身后,手里的病历夹边缘被捏得有些发烫,“45床那个病人,我还是没把握。”
nbsp休息室的白炽灯亮得有些晃眼,管芳摊开病历本,指尖点在“胸闷如窒”几个字上:“体温总在37.5℃上下徘徊,痰是白黏的,像搅了淀粉的水。舌苔白腻得像刚喝了米汤,脉滑得像摸泥鳅。我想开二陈汤,又怕漏了什么。”
nbsp杨澜生俯身看病历,鼻尖几乎碰到她的发顶,闻到她发间淡淡的艾草香——那是她总往口袋里塞的艾叶包,说能防蚊虫。“除了这些,他吃饭怎么样?”
nbsp“哦对了!”管芳拍了下额头,“说吃两口就堵得慌,大便也是稀的,一天两三次。”
nbsp“这不就结了。”杨澜生拉过把椅子坐下,从口袋里摸出支笔,在纸上画了个脾肺相连的简图,“痰湿堵在肺里,才会胸闷咳嗽,但根源在脾。脾像个筛子,筛不动水湿,就成了痰,往上跑到肺里。光用二陈汤化痰,不补脾虚,就像扫地上的水不堵水龙头。”
nbsp他写下药方,笔尖划过纸面沙沙响:“六君子汤加厚朴、枳壳。党参、白术补脾气,半夏、陈皮化痰湿,厚朴、枳壳帮他顺顺气,解决腹胀。”
nbsp管芳盯着药方看了半晌,忽然笑了,眼里的迷茫散了个干净:“我总算明白您说的‘治痰先治脾了。以前在书上背过百遍,到临床还是犯糊涂。”
nbsp“孰能生巧。”杨澜生把笔递给她,“你这两个月进步够快了,刚来时连脉都摸不准,现在能抓住痰湿的主证,已经不容易。”
nbsp管芳的耳尖微微发红。她想起刚进方舱时,第一次独立诊脉,手指抖得像秋风里的叶子,是杨澜生从身后握住她的手腕,教她“沉下去,找脉的力度”。后来他们被安排住在同一家宾馆,两间房挨在一起,却总在他房间讨论病例到深夜,有时累极了,她就趴在桌上眯一会儿,醒来时身上总会盖着他的外套。
nbsp晨会时,管芳站在讲台上,手里的病历本被捏出浅浅的指痕,声音却稳:“45床的核心是脾虚生湿,痰湿犯肺,拟用六君子汤加减……”她展示着病人的舌象照片,条理清晰地分析脉象与症状的关联,台下的医生们频频点头。
nbsp李君兰在后排扯了扯杨澜生的袖子,低声笑:“小管教出来了,有你当年的样子。”
nbsp下夜班时,晨光已经漫过宾馆的窗台。管芳用胳膊肘碰了碰杨澜生:“今晚回宾馆,我把这几天的病例整理好了,你帮我看看?”
nbsp“嗯。”杨澜生应着,脚步慢了半拍,和她并肩走在晨光里。防护服的帽子被风掀起,露出两人同样带着倦意却清亮的眼。
nbsp宾馆房间的窗帘总是拉得半掩,留一道缝透进些微光。管芳把笔记本摊在桌上,上面用红笔标着“风热夹湿”“风寒束表”的不同治法,页边空白处还画着小小的舌象示意图。“这个76床的老太太,我有点拿不准,”她指着其中一页,“又怕风又怕冷,到底算风寒还是风热?”
nbsp杨澜生接过本子,指尖不经意碰到她的,两人都顿了顿,像触电般缩回手。他清了清嗓子:“看舌苔和痰。她痰是黄的,舌苔边白中黄,是外寒里热,得用麻杏石甘汤加荆芥、防风,表里兼顾。”
nbsp他讲得专注,没注意管芳正看着他的侧脸——灯光在他鼻梁投下道浅影,睫毛很长,说话时会微微颤动。她忽然想起方舱那夜,他发着低烧还在改药方,她硬逼着他躺下,给他物理降温时,他迷迷糊糊抓着她的手说“别走开”。
&n
第341章 心与心的相连[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