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墟痕硫磺哥布林种群全况说明[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https://m.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硫霉素”能抑制归墟痕的“腐硫菌”(会导致硫磺草根系腐烂)。哥布林会通过互相摩擦皮肤帮助硫雾菌扩散,而硫雾菌则为哥布林提供额外的硫耐受能力——感染硫雾菌的个体,硫蚀症发病率降低60%。
nbsp4.nbsp痕隐族(人类部落):唯一的智慧生物盟友,关系基于“硫晶盟约”的历史传承。痕隐族仅在“硫瘴病”爆发时进入哥布林领地采集硫磺草叶片(且需提前用“硫石”(含硫的矿石)作为“贡品”放在界碑旁),采集时不破坏根系;哥布林则允许痕隐族进入,且会在其采集时主动驱赶靠近的盲眼硫蛇。近年痕隐族还会将多余的“脉息露”涂抹在界碑上,帮助周边硫磺草生长,双方互动呈良性循环。
nbsp(二)敌人:威胁硫磺草的“硫域入侵者”
nbsp其敌人涵盖生物、人类探险者及其他畸变生物,冲突核心均围绕“硫磺草资源”,其中人类探险者与腐硫蠕虫是最主要的威胁。
nbsp1.nbsp人类探险者(以黄昭昭小队为代表):近年最频繁的入侵者。探险者因硫磺草的实用价值(抗硫防护、武器强化等)进入归墟痕,且多为“批量采集”(如黄昭昭小队试图获取整丛硫磺草),远超哥布林可容忍的“仅采叶”限度,因此成为主要攻击目标。冲突案例:根据归墟痕东侧“硫石滩”的战斗痕迹(散落的石斧碎片、硫磺草叶残渣),可还原某次典型冲突——探险者试图用火焰驱赶哥布林,哥布林则投掷硫磺草叶(硫雾刺激探险者呼吸道),防御卫长率3只守卫者正面牵制,首领绕后攻击携带硫磺草的探险者,最终迫使探险者撤退(现场遗留2把人类匕首,推测有探险者受伤)。哥布林对探险者的攻击具有“针对性”:优先攻击携带发光武器(如六芒耀光剑)或挖掘工具(如锄头)的人,对仅路过未靠近硫磺草的人则仅发出警告(硫雾喷射+尖啸)。
nbsp2.nbsp腐硫蠕虫(Sulfurotermesnbspdestructor):归墟痕的畸变环节动物,体长呈暗红色,以硫磺草根系为食(其口腔分泌物可溶解根系的硫囊),是硫磺草的“头号天敌”。哥布林对其攻击性极强——发现蠕虫踪迹(地面出现直径5厘米的孔洞)后,会全员出动,用石斧挖掘土壤,将蠕虫逼出后用硫磺草叶堵塞其呼吸孔(蠕虫需呼吸空气),直至其窒息死亡。每年“硫雾季”(79月,硫磺草根系生长旺盛期),哥布林会增加“根系巡逻”:每日用指尖敲击地面(通过震动判断是否有蠕虫活动),若发现3米内有蠕虫,立即用硫磺石堵塞孔洞,防止其靠近硫磺草。
nbsp3.nbsp盲眼硫蛇(Sulfophisnbspcaecus):半敌对生物,无毒,以硫雾虫为食,本身不威胁硫磺草,但会因“领地重叠”与哥布林冲突——硫蛇依赖硫磺草光芒伪装捕猎,常盘踞在草丛周边,而哥布林认为其“占据守护位”,会主动用石斧驱赶。双方冲突多为“威慑性攻击”:哥布林用石斧敲击地面逼退硫蛇,硫蛇则用身体缠绕哥布林的腿部(不撕咬),极少造成致命伤害。
nbsp4.nbsp黑渊哥布林(Goblinusnbspsulfureusnbspabyssus):硫磺哥布林的近亲亚种,栖息于归墟痕更深处的“黑渊裂谷”(地脉能量强度>1微特斯拉),因长期适应高能量环境,皮肤呈灰黑色(硫晶鳞含铁血化合物),且攻击性更强(会主动掠夺其他种群的硫磺草)。两者为“竞争关系”:黑渊哥布林因栖息地硫磺草稀少,每年会有12次越过“硫晶界碑”抢夺硫磺草,此时硫磺哥布林会联合邻近群落共同防御(最多曾有3个群落联手),用“硫雾墙”(多个个体同时喷射硫雾形成屏障)阻挡黑渊哥布林,首领则与黑渊首领决斗(用石斧互击,直至一方撤退)。据痕隐族观察,近50年硫磺哥布林对黑渊哥布林的防御胜率约60%,主要依赖对领地地形的熟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五、行为习性与防御策略
nbsp硫磺哥布林的行为均围绕“守护硫磺草”展开,从日常仪式到战斗策略,每一种习性都是对归墟痕环境的精准适配,且具有极强的群体性(极少有个体单独行动)。
nbsp(一)日常习性:与硫磺草同步的“硫光节律”
nbsp其活动规律完全跟随硫磺草的“光晶腺点闪烁频率”——腺点每3秒闪烁一次时(常规状态),哥布林进行巡逻、采集;每0.5秒闪烁一次时(受威胁时),进入战斗状态;停止闪烁时(夜间休眠),哥布林也进入休息状态。
nbsp1.nbsp采集规则:采集者每日仅在“硫雾淡期”(上午911点,硫雾浓度采集叶片,且遵循“三不采”原则:不采中心株(群落中最粗的5株)、不采新叶(展开不足7天的叶片)、不采光晶腺点密集的叶(每片叶腺点>300个的不采)。采集后会用硫草绳将叶片捆成束,挂在巢穴通风处干燥(干燥后的叶片硫代谢酶活性可保留30天)。
nbsp2.nbsp巡逻路线:守卫者的巡逻路线呈“同心圆”——以硫磺草核心区为中心,向外辐射3层:内层(半径2米)每15分钟巡逻一次(用脚尖轻踩地面,感知是否有挖掘动静),中层(半径25米)每30分钟巡逻一次(检查界碑是否完好),外层(半径510米)每1小时巡逻一次(观察是否有外来生物踪迹)。
nbsp3.nbsp硫光仪式:每月满月夜(硫磺草光芒最亮时)举行,流程固定:①nbsp采集卫长挑选3株健康硫磺草,用硫晶粉涂抹叶片;②nbsp全体成员围草而坐,首领用石斧轻敲地面3次(模仿地脉震动);③nbsp幼崽向草丛跪拜(前肢撑地,后肢抬起),成年个体则将硫涎涂抹在草叶上(形成保护膜);④nbsp仪式结束后,首领分配干燥的硫磺草叶(每人3片),象征“共享硫域恩赐”。痕隐族巫祝认为,该仪式能增强硫磺草与哥布林的“能量联结”——仪式后3天内,硫磺草的光强会提升20%,哥布林的硫晶鳞也更亮,推测与硫晶粉中的能量物质有关。
nbsp(二)防御策略:分层联动的“硫域防线”
nbsp面对不同敌人,哥布林会采取不同的防御策略,但核心逻辑均为“优先保护硫磺草核心区”,避免敌人靠近草丛。
nbsp1.nbsp对人类探险者:分“警告驱逐围攻”三阶段:
nbspnbsp警告阶段:若探险者进入外层巡逻区(半径510米),守卫者会喷射硫雾+尖啸,同时用石斧敲击界碑(制造震动),若探险者撤退则停止攻击;
nbspnbsp驱逐阶段:若探险者进入中层(25米),35只守卫者会冲出,用石斧劈砍地面(不直接伤人),投掷硫磺草叶(硫雾刺激),试图逼退对方;
nbspnbsp围攻阶段:若探险者进入内层(<2米)或开始挖掘硫磺草,防御卫长会发出“总攻信号”(单臂举斧绕头三圈),全体守卫者正面进攻(雄性用石斧攻击,雌性从侧翼投掷硫石),首领则锁定“最靠近草丛的人”,用石斧劈砍其腿部(限制移动),直至探险者放弃硫磺草撤退。
nbsp应对发光武器的技巧:若探险者使用发光武器(如六芒耀光剑),哥布林会分散站位(避免强光同时照射多人),用硫磺草叶遮挡面部(叶片可过滤部分光线),优先攻击武器持有者的手部(试图打落武器)。
nbsp2.nbsp对腐硫蠕虫:采取“堵挖杀”三步法:
nbspnbsp堵洞:发现蠕虫孔洞后,立即用硫磺石+干燥草叶堵塞(防止蠕虫潜逃);
nbspnbsp挖掘:23只哥布林用石斧沿孔洞周边挖掘(深度不超过1米,避免破坏硫磺草根系),将土壤抛向远处;
nbspnbsp击杀:逼出蠕虫后,采集者投掷“硫火束”(干燥硫磺草叶捆,遇火即燃)——蠕虫怕高温,会因灼烧蜷缩,此时守卫者用石斧劈砍其头部(蠕虫头部较脆弱),直至死亡后将尸体拖出领地(避免腐烂污染土壤)。
nbsp3.nbsp对黑渊哥布林:依赖“群落联动”与“地形优势”:
nbspnbsp提前在界碑后挖掘“硫雾沟”(深0.3米的浅沟),沟内放置硫磺草叶(遇水释放硫雾);
nbspnbsp战斗时,3个群落分工:A群落喷射硫雾墙阻挡,B群落用石斧攻击黑渊哥布林的腿部,C群落绕后破坏其退路(用硫石堵塞通道);
nbspnbsp首领决斗时,本地首领利用对地形的熟悉(如引导黑渊首领靠近硫雾沟),通过“诱敌闪避反击”的循环消耗对方体力,直至对方撤退。
nbsp六、种群现状与生态价值
nbsp(一)种群数量与分布
nbsp硫磺哥布林目前处于“稳定存续”状态:归墟痕河岸约12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共分布有180200个群落,总个体数约40005000只,每平方公里种群密度约无濒危风险。其分布严格限制在硫磺草适生带内(地脉能量微特斯拉),因无法适应低硫环境(离开硫磺草3天即会出现硫代谢失衡),未向归墟痕外扩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近年因人类探险者进入频率增加(据痕隐族统计,2024年有记录的探险者小队达12支),部分靠近归墟痕入口的群落(约20个)出现“领地内缩”现象——界碑向硫磺草核心区移动了12米,但未影响硫磺草的生长,种群数量也未减少(成年个体存活率仍达85%)。
nbsp(二)生态位与归墟痕平衡
nbsp作为归墟痕“硫光能”循环的核心生物,硫磺哥布林的生态价值体现在三个层面:
nbsp1.nbsp硫磺草保护者:通过主动防御,将硫磺草的“非自然损耗率”(因生物破坏或人类采集导致的损失)控制在5%以下——对比无人守护的硫磺草群落(损耗率达30%),其守护使硫磺草的种群更新率提升2倍,确保了归墟痕基础生产者的稳定。
nbsp2.nbsp食物链调控者:通过控制硫雾虫的数量(每日捕食幼虫约500只/群落),避免硫雾虫过度啃食硫磺草花粉(未被控制的区域,花粉损耗率达40%,而哥布林领地内仅10%),同时其粪便为硫磺草提供硫源(粪便中硫含量达1.2%),形成“植物昆虫哥布林”的闭环。
nbsp3.nbsp地脉能量缓冲者:哥布林的巢穴搭建在硫磺草周边,其身体释放的硫代谢产物可吸收部分过量的地脉能量(实验显示,哥布林密集的区域,地脉能量波动幅度降低30%),避免硫磺草因能量骤升出现“硫烧病”,间接维持了地脉能量的稳定释放。
nbsp结语
nbsp硫磺哥布林的存在,是归墟痕“极端环境塑造生命”的最佳证明——从流亡的灰皮哥布林到与硫磺草共生的“硫卫”,其演化史是一部“适应与守护”的史诗。它们没有复杂的文明,却以最本能的行为维系着归墟痕的生态平衡;它们看似凶狠,却仅在硫磺草受威胁时才展露攻击性。
nbsp对人类而言,理解这一种群的关键在于尊重其“硫域法则”——若能如痕隐族般遵循“仅取所需、不毁根本”的原则,或许能与这一古老种群形成新的平衡。而在归墟痕的硫磺雾气中,它们的尖啸与硫磺草的黄光交织,仍将继续书写属于“硫卫”的守护传奇。
喜欢。
归墟痕硫磺哥布林种群全况说明[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