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带着随身空间重生70年代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32章 蛤蟆湾江家小院[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https://m.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瓷盘里,年糕蒸得发黏,表面撒了点干桂花——是去年秋天秦嫣凤自己晒的,浅黄的桂花粘在年糕上,透着股子甜香。旁边放着个竹篮,里面装着炸好的油角,金黄的外皮,捏着花边,咬开里面是花生和芝麻馅,油香混着甜香,勾得人馋。桌角放着个粗瓷碗,碗里温着米酒,酒液是乳白色的,冒着细泡,碗边有点小裂纹,是去年摔的。

    nbsp阿珍和秀莲一进堂屋,就解了围巾搭在椅背上,阿珍的围巾是浅红色的,秀莲的是深灰色,都带着点身上的暖意。“嫣凤你坐着烤火,这些活我们来!”阿珍说着就撸起袖子,熟门熟路地从碗柜里拿出几个粗瓷碗,碗沿有点厚,是乡下窑里烧的,她把年糕一块块掰下来,分装进碗里,每个碗里还特意多掰了点,笑着说:“孩子们爱吃这个,多给点!”

    nbsp秀莲则接过何博文带来的铝饭盒,掀开盖子——里面的甜酒冲蛋还冒着细白的热气,甜香一下子散了满屋,里面还卧着个荷包蛋,蛋黄没全熟,透着点黄。她转身去厨房,拿了个浅褐色的小砂锅,把甜酒冲蛋倒进去,放在炭火盆的边缘温着,又从碗柜里摸出几颗干桂圆,剥了壳放进去:“加点桂圆补气血,嫣凤你现在正需要这个。”

    nbsp男人们则围坐在炭火盆旁,江奔宇从墙角的柜子里摸出个铁皮饼干盒,盒子是去年过年时公社发的,上面印着“备战备荒”的字样,有点褪色。他打开盒子,里面装着过年时凭票换的水果糖,有橘子味的、苹果味的,糖纸是透明的,能看到里面的糖块。他拿出几颗,分给凑过来的孩子们:“阿土,给弟弟妹妹分一分,不许抢啊。”

    nbsp小土接过糖,先给了阿明一颗橘子味的,又给了阿燕一颗苹果味的,两个小堂弟也各拿了一颗,孩子们攥着糖,舍不得吃,都放在口袋里,偶尔摸一下,脸上带着笑。

    nbsp“听说了吗?公社年后要组织春耕准备,咱们过两天得去领种子。”李大伟剥了颗水果糖塞进嘴里,糖纸揉成个小团,攥在手里,等会儿扔到炭火里。他搓着手取暖,手心有点黑,是常年干活磨的老茧,“去年冬天雨少,不知道开春会不会旱,要是能下场雨就好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林强军从口袋里摸出一叠烟叶,是自家种的,晒干了揉碎,用张旧报纸裁成小方块,卷了根烟。卷的时候手有点抖,怕烟丝掉出来,卷好后用唾沫粘了粘边,从口袋里摸出个快空了的火柴盒,划了根火柴,“嗤”的一声,火苗窜起来,他凑过去点烟,吸了一口,烟圈慢慢散在暖空气里。“我昨天去大队,干部说开春可能还办扫盲班,让咱们这些识点字的去教人,”他撇了撇嘴,语气有点不屑,“还说什么‘让大伙都能签字,别给娃丢脸,真是可笑!去年老大要求咱们读书认字那会,老大给的是什么奖励?一个字一斤粮,我们这帮家伙,那个不是拼了命一样去学习,哪像他们一样,爱学不学的。”

    nbsp覃天明靠在椅背上,看着在屋檐下踢毽子的孩子们,脸上带着笑。他从口袋里摸出个布包,里面装着几张毛票,叠得整整齐齐,是过年时孩子们给的压岁钱。“识字是好,不过我更盼着今年跟老大多赚点,”他朝江奔宇笑了笑,“娃们能多吃两顿饱饭才实在——你看阿燕,昨天还跟我说想吃白米饭,现在顿顿都得掺点红薯,委屈娃了。”

    nbsp江奔宇听了,就拍了拍他的肩膀:“放心,今年咱们多接点活,争取让大伙都能吃上白米饭,让娃们也能添件新衣服。”

    nbsp院子里的孩子们没敢走远,就在屋檐下围着小土玩踢毽子。小土的鸡毛毽子是秦嫣凤做的,用一枚铜钱当底,上面插着几根白色的鸡毛,是过年时杀公鸡拔的,洗得干净,晒得透。小土穿着小棉袄,蹦跳着踢毽子,喊着“一个、两个、三个”,声音有点脆,冻得鼻子尖有点红。阿明跟在后面追,跑得有点急,脚下一滑,摔了个屁股墩,棉裤厚,不疼,他爬起来,拍了拍棉裤上的灰,咧嘴笑了,露出缺了颗门牙的缝,又接着追毽子。

    nbsp杨致远的小女儿丫丫才两岁,坐在玉娟的腿上,手里抓着块年糕,小口小口地啃着,年糕有点黏,粘在她的嘴角,玉娟就用手指轻轻帮她擦掉,还柔声说:“慢点儿吃,别噎着。”丫丫的眼睛盯着哥哥们踢毽子,时不时拍手笑,小手掌拍得有点红,偶尔想下地,被玉娟轻轻按住:“外面冷,等太阳出来了再玩好不好?”丫丫就乖乖地点点头,靠在玉娟的怀里,继续啃年糕。

    nbsp何博文蹲在屋檐下,捡了几根细柴火棍,用小刀把棍头打磨光滑,怕扎着孩子们的手。他教孩子们玩“挑木棍”,把木棍撒在地上,然后用一根木棍去挑其他的,不能碰到旁边的。何博文演示的时候,手指很灵活,挑木棍时屏住气,眼睛盯着木棍,孩子们围着他,有的踮着脚,有的蹲在地上,小脑袋凑在一起,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轮到小宇挑的时候,他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挑了一根最长的,没碰到其他的,孩子们就欢呼起来,声音不大,怕被风吹跑。

    nbsp秦嫣凤坐在炭火盆旁的竹椅上,竹椅是江奔宇找村里老人按照后世竹椅设计的编织成的,椅面有点软,坐着舒服。她手里缝着件厚棉婴儿袄,是给即将出生的宝宝准备的,布面是浅粉色的,是托人从县城里买的细棉布,里子填着新弹的棉花,蓬松得很,摸起来暖乎乎的。她缝的时候,针脚走得细细的,线是藏青色的,偶尔会停下来,用手指轻轻摸一下腹部,动作很轻柔,像是在跟宝宝说话。暖手布包放在腿上,里面的艾叶香味时不时飘出来,混着炭火的暖味,很安心。

    nbsp阿珍端着一碗温好的米酒走过来,先试了试碗壁的温度,觉得不烫了,才递给秦嫣凤:“快喝点暖一暖,看你手都有点凉。”秦嫣凤接过碗,碗沿有点粗,蹭着嘴唇,温米酒滑进喉咙,带着点甜,又有点烈,暖意顺着喉咙往下走,很快就传遍了全身。她轻轻叹了口气,笑着说:“还是你细心,我这身子沉,坐一会儿就觉得冷,喝了这个,舒服多了。”

    nbsp秀莲从厨房走出来,手里拿着块抹布,擦了擦手说:“一会儿饭我来做,你们坐着聊天就行。我看厨房的菜不少,就蒸条腊鱼,炒个腊味,再热上年糕,简单吃点,暖身子。”她说着就往厨房走,路过堂屋门口时,顺手把门关严了,怕冷风灌进来。江家的厨房在堂屋旁边,是土灶,灶台是用黄泥砌的,旁边放着个大水缸,水是用竹子破开两半,做成的水路,从后山引到厨房的大水缸中。被炭火的热气熏得有点化,偶尔滴下一滴水,“嗒”一声落在缸底。房梁上挂着串腊鱼腊肉,用钩子勾着,风吹过就轻轻晃,鱼皮上的油珠偶尔会滴下来,落在下面的盆里。

    nbsp太阳慢慢爬上来了,从北峰山脉的缝隙里透出来,光有点淡,不是很烈,像一层薄纱罩在蛤蟆湾上。阳光照在江家的窗户上,窗户是船从厂淘回来玻璃加上木架固定,透明,光穿进来,在堂屋的地上投出一个长方形的光斑,随着太阳慢慢升高,光斑也一点点移向炭火盆。屋里的影子被阳光拉得长长的,男人们的影子落在墙上,高高低低;女人们的影子靠着桌边,显得温柔;孩子们的影子在地上晃,跟着他们的动作动来动去。

    nbsp院外的大路上,偶尔传来卖汤圆的吆喝声,声音有点远,带着点颤:“汤圆——热乎汤圆——”,还混着自行车的“叮铃”声,是有人路过。屋里的声音更热闹了,男人们聊着春耕、聊着扫盲班,偶尔笑出声;女人们说着家常,聊着孩子,声音细细的;孩子们的吵闹声、笑声,混着厨房里飘出来的腊味香、米酒的甜香,还有炭火盆里木炭偶尔的“噼啪”声,凑成了正月最寻常也最温暖的模样。

    nbsp秦嫣凤又摸了摸腹部,指尖似乎感觉到了一点细微的动静,像一片小羽毛轻轻拂过。她看着屋里的热闹,看着江奔宇跟李大伟他们说笑的样子,看着几个弟弟在屋檐下跟伙伴们玩得开心,嘴角的笑意越来越深。院门口的木棉树在风里晃着枝桠,像是在跟她打招呼,她知道,等开春了,这棵树就会抽出新叶,等到三月,还会开出满树的红花。就像他们的日子,现在虽然有点冷,有点难,但只要一家人在一起,有大家互相帮衬,大家就会慢慢暖起来,慢慢好起来,满是希望。

    喜欢。

第332章 蛤蟆湾江家小院[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