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3章 沟壑[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https://m.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他机动力量。而车营在戚继光手上从来就不是龟缩的龟壳,而是打防守反击所需的纵深。60;62; 戚继光的车营遇到蒙古人时就会结阵,用火炮先把敢于冲锋的愣头青蒙古人轰个七零八落。若是有侥幸冲到阵前的,就由长矛手将其绞杀。等胜负已定,阵内的骑兵再侵巢而出,追杀残敌。60;62; 虽然戚继光死后的一段时间,有不少明将把战车当作移动的城墙来用,但战车并不是移动的城墙,战车是移动的“长城”。60;62; 城墙和长城的区别就在于,城墙是为了把敌人拦在外面,而长城打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把敌人拦在彻底拦在外面。他虽然看起来是城墙,但他实际上是“沟壑”。它的作用不是防御,而是“迟滞”这是两个时代的的战争策略。60;62; 长城就是一道“沟壑”,长江也是沟壑。他们的价值不在于拦住敌人,而在于迟滞敌人,使敌人通过的时候必须收束于一点。60;62; 大明的边界有千万里之广。若是没有城墙,蒙古大军浩浩荡荡杀来根本就没法挡。但有了长城,蒙古人再想南下就得先破墙。如此一来,战场的主动权就会易手——有战略机动优势的蒙古人被迫收缩兵力于长城附近,明军就可以集中力量和蒙古人进行会战,而非打游牧大军所擅长的运动战、遭遇战。60;62; 而在会战中,蒙古人根本就打不动明军的军阵。任他来多少骑兵,撞在火枪和大炮上都是个死。火器时代,注定是游牧大军退出历史潮流的年代。谁在这时候搞骑兵大冲锋,谁就是在逆历史潮流而动。60;62; 只要有沟壑来迟滞,蒙古人就绝不是明军的对手。这招“沟壑”的策略百试百灵,放诸古今中外皆准。罗马人用过,波斯人用过,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还在用。战略和战术上全都可以用。60;62; 战术上,这就是铁丝网——堑壕战中铁丝网固然可以工兵钳破除,但工兵只能破除一个点。工兵破除哪里,步兵就得从哪个缺口向前,守军只要朝那个缺口倾斜火力就能把成百上千的步兵压制在地上动弹不得。60;62; 战略上,以色列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依托沙子做的巴列夫防线据守,结果被埃及人用高压水枪冲垮——肤浅的人会认为这是战争中的笑料,然而战场上的埃及人绝不会这么想。巴列夫防线不止是那一道沙子墙,背后还有十几公里的纵深。埃及人冲哪里的沙子就得从哪里进攻,翻墙后根本就没法展开部队。60;62; 埃及大军花了6天才突破这条只有两个欠编旅守卫的“沙堡”。6天后以军主力南下,万事皆休。60;62; 虽然朱由检也不排除日后在国外也构建战略性的长城来迟滞敌人,但这里的车营还是只做战术用途。排列于战车外的步兵担负着关键性的迟滞作用,而步兵外围还有柴束捆扎的拒马,是迟滞中的迟滞。拒马外头还有撒了铁蒺藜,是迟滞的迟滞的迟滞。60;62; 外头隔了三层,最里头的炮兵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火力优势。第2423章 沟壑[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