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末之拉上皇帝一起造反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994章 教育制度[2/2页]

    “大丈夫既生于天地之间,宁可卖了妻子,靠女人果腹,也不能自食其力,只能依赖朝廷之供养,此类读书人,依朕看,书都读到狗肚子里面去了!”

    “我大明朝有钱粮,养这等读书人,还不如多办几个学堂,多教授一些蒙童子识字,说不定,里面就能够出几位治国之良才,出几个大科学家呢……”

    “教化,不是养活一群只会吃饭,却庸碌无为的读书人,让他们骑在老百姓的头上拉屎,吃着百姓们的民脂民膏,却又凌驾于天下百姓之上,平时只会袖手谈心性,临了失了朝廷廪米,竟连自己,自己的家人都养活不了!”

    “或者说,压根就没有自食其力,养活自己的想法,休说旁的,一个秀才,识文断字,到了工坊里面找个活计,还不是手到擒来?还养不活一家子?这样的读书人,依朕看,教化出来的越多,我大明朝的江山,就越要完蛋!”

    “教育出来的越多,我大明朝,就愈发的趋于亡国!”

    朱慈?@话说的很重。

    但他说的确实是事实。

    这个张生,说他可怜,有什么可怜的?

    失了朝廷的廪粮,就活不下去了?

    那其他百姓,从来就没有领过朝廷的廪粮,不照样活着?

    连自食其力的能力都没有。

    也难怪历史上清兵入关后,大明朝会那么快亡了国。

    毕竟,就这群货色,什么样的国搁他们手上不得完蛋?

    一时间,随着朱慈?@一番话落下,殿内瞬间是鸦雀无声。

    高宏图率先打破这样的寂静,他朝朱慈?@道

    “皇上教训的是啊!”

    “我大明朝的廪粮,用来养此类人,确实不妥!”

    “嗯!”

    朱慈?@闷响一声,他撇了眼董?先。

    “似这种秀才们的聒噪声,不必理会,这等人,大抵中个秀才,就是头了,朝廷要的是能实干的人才,不是这种,失了几石廪粮,便活不下去的庸人,明白吗?”

    “臣,臣明白……”

    董?先连连颔首。

    说起来,朱慈?@在朝堂上这么发火,可是相当少见的,所以董?先已经有些后悔,自己没事多嘴干什么。

    至于那个张生?

    嗯,都这个时候了,董?先也不会管他的死活了。

    而与此同时,朱慈?@却是,话锋一转,朝董?先说。

    “不过,话说回来了,我大明朝对于教育这一方面,以往确实有些缺失!”

    华夏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家。

    汉族也是一个重视教育的民族。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所以,在明朝时民间兴起学堂,私塾蔚然成风。

    当然,这是明朝,清朝就不同了,清初严禁打击私学,造成华夏读书人的数量锐减。

    在当下的大明,民间的私塾数量极多。

    如此多的私塾,但官办书院,却是极少,此时,朱慈?@也觉得,自己对于教育的投资,太过于少了。

    西村书院,南迁后建立的金陵书院。

    虽然都是朱慈?@建时的学府,但终究还是少了点。

    而民间的私塾数量,又太多,民间的书院数量,也不少,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民间的私塾数量,都是旧式的学院,虽然不乏有学习当下时兴的新思想,教材的学院。

    但终究还是太少。

    最重要的是,今天这个秀才的事,提醒了朱慈?@一件事。

    那就是,他现在或许是时候改良一下大明朝的教育制度了。

第994章 教育制度[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