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宋末:我要做中兴之主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一百五十四 海覆[1/2页]

    夜色如水,哗啦啦作响,船只随之摇曳,张暄站在甲板上,纹丝不动。

    因为在海水里泡的太久,一只眼睛不中用了,张暄便用黑布裹住,看着像是做回了海盗。

    但是,他可是万户,元庭钦命的万户,如假包换。

    属于搭了顺风车,毕竟也是为天雷卖命的存在。

    这时,麾下纲首走过来,道:“万户,到了。”

    “天色昏暗,莫要搁浅了。”张暄吩咐道。

    船只缓缓驶向岸边,大约还有三里时抛锚,然后放下两艘小船,十多人齐力划向岸边。

    不一刻,船只靠岸,一条绵延在海边的堤坝出现在眼前。

    捍海堰,俗称皇岸。

    唐代宗大历二年,时淮南西道黜陟使李承自楚州(淮安)至扬州海陵(如皋)修筑了这条大海堤。

    由于堤身建造不坚固,加之年久失修,大潮来时多处溃决,海潮倒灌,卤水充斥,淹没大片靠海的田地、庐舍和盐灶,百姓苦不堪言。

    范仲淹出任西溪盐官时看到海潮肆虐,民不聊生,上书朝廷,建议重修捍海堰。

    宋仁宗准旨,天圣二年(1024年)秋,范仲淹征调民工万多人,开工筑堤。

    进入隆冬,天寒地冻,大雪纷飞,潮势又猛,已经筑起来的部分河堤又被冲垮,民工冻饿劳累死了二百余人,因此有人出来反对筑堤

    宋仁宗派两淮转运使胡令仪前来察看,幸好胡令仪赞同范仲淹的主张,于是施工继续。

    一次,雨大风急,越往下挖流沙越多,工程越来越艰巨。范仲淹顶风冒雨,亲临施工现场督察,期间施工经费不足,他还将自己的官俸贴上。

    上下一心,历经三年,四百多里长的的新堤绵亘在海岸边,从此通泰楚高邮三州一军之沿海百姓彻底摆脱了海潮倒灌的影响,安居乐业。

    如皋境内的海堰占整个海堰的三成,张暄的目的就是这条海堰。

    “慢点,莫要惊动了宋兵。”带队的什长低声轻喝。

    多虑了。

    这条堤坝一眼望不到头,宋军根本没有那么多人手驻守,而百姓又被迁移,不用担心被发现。

    几州无法自行生产天雷,待库存告罄,元虏定然倾力难犯。”李庭芝补充道。

一百五十四 海覆[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