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宋末:我要做中兴之主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一百八十九 重臣陨落[2/2页]

    待大军抵达武昌,元军已经跑路了。

    “按计划,臣领大军沿江而上,拿下鄂州再做计较……”

    “好,好啊。”江万载笑道:“川鄂恢复在望,臣当瞑目矣!”殉国。”

    “什么!”真金倏地站起,又无力坐下,道:“接战不过三日,连折两万户,实在痛彻心扉。”

    忽必烈尚未登基时,谒只里就是潜邸宿卫,中统初年出任陕西行枢密院枢密使,后为监军,至元七年时围襄阳,唆都、刘国杰、李庭等皆隶麾下。

    实打实的朝廷重臣,而且才四十岁,一般而言可以辅佐三代皇帝的,却不想死在了炮火之下。

    李大椿本身一般,但其老子李庭尚在,忽必烈便让其承袭了益都新军万户一职,可见优宠。

    没法向忽必烈交代。

    早知道如此,不如留在吐蕃,真金暗暗后悔。

    忽必烈听不到真金的心声,也未收到战报,却同样烦恼。

    许衡病危。

    本来身体就不好,勉力支持着,大概还能活几年,结果被民族论消耗了太多心力,不行了。

    病死了,身后事照例办理,子孙袭职便可,难办的是姚枢。

    元太宗窝阔台四年,三十二岁的姚枢前往漠北觐见窝阔台,当时漠北没有汉人士大夫,窝阔台“喜其来,甚重之”,七年随皇子阔出攻宋,此间救了赵复,十三年出任燕京行台郎中。大风小说

    “燕京行台”也叫“中州断事官”,是蒙古汗国总理汉地政务的官职,郎中为副官。

    不久,姚枢入忽必烈幕府,才华毕露,主持修制度礼仪、设官职等,在元朝基本建设层面上贡献巨大,后因不敌阿合马被外调。

    元庭无一年不战,糜费浩繁,需要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讳于言利、主张节用爱民的理学派儒臣便不合时宜,汉儒扛把子姚枢被忽必烈斥为“不识事机”。

    至元十四年,姚枢突发昏迷,今年开春病发,乞骸骨。

    若是往常,忽必烈当然是厚加赏赐放归,但是如今的局面,忽必烈很怀疑姚枢是不是想投宋。

    但是不论怎么说,姚枢命不久矣,元庭必将失去一个顶梁柱般的存在。

    而对汉臣来说,姚枢死了,已经陷入僵局的汉化会更加困难。

    制度已立,继续汉化只能从文化上着手,大体就是姚枢要对蒙古贵族“以三纲五常、先哲格言熏陶德性”的想法,而忽必烈对此很反感。

    从根子上进行汉化,有用吗?

    宋庭是汉家正统吧?还不是被打的哭爹喊娘,若非突然冒出来一??小皇帝,天下早统一了。

一百八十九 重臣陨落[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