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赤心巡天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两百一十七章 借你吉言[1/2页]

    “现在鲍伯昭败退的消息已经传开,重玄胜姜望领兵三万余,谢宝树领兵三万余,

    互为椅角,分两路前来…我们绝不能在午阳城迎战,甚至战场不能在午阳城域。

    议事厅中,太寅语气笃定:“因为午阳城就是他们此行的目标所在,他们的一切战术,都是围绕进攻午阳城制订。他们的一切准备,都是基于午阳城战事。在午阳城域,他们必然有最大的警觉。在午阳城,我们等到的会是最强状态的对手。“

    “而从我们自身的角度出发。午阳城的确有护城大阵,有高墙厚门,有充足的军械.但我们纵是倚仗这些,也是能守不能攻。齐军一旦围上来,接下来最好的结果,便只是旷日持久的攻防。

    现在会?掣?木质疲?俏颐潜匦刖】齑虺鲇攀评础2蝗坏绕刖?鲜橙?澈螅?颐鞘氐迷傥龋?仓皇且蛔?莱恰A?虼缶??С畛牵?亲?诺人馈!

    “所以我们不要在这里打。”

    他的食指敲在巢图上,有斩钉截铁的力量:“所有人都以为我们应该据城而守.

    这种基于军事常理的正确推断,就是我们的机会所在!我们主动放弃城防优势,寻求野外决战,定能打他个猝不及防!”

    在太寅的布局中,魏光耀出城诈降,城内伏兵又设阵,大败鲍伯昭…只是会?掣?垂ゼ苹?牡谝徊

    屠尽两万齐兵后,又立即放出消息,立出一面抵抗旗帜,引齐军来攻。

    后一步可算是围点打援的变招。会?掣?木质蒲荼渲链耍?缪舫且丫?瞧敕接惺吨?坎坏貌焕吹墓丶??凇

    齐军若不能及时扑灭午阳城,得到鼓舞的夏国军民,绝对会给齐人永生难忘的教训。

    齐军若来……则正中太寅下怀。

    他的目标从来不止是一个鲍伯昭,而在于用鲍伯昭的项上人头,点燃齐军溃败的连锁反应。

    他相信重玄胜一定能看到午阳城的关键意义,局势的发展,也的确如他所料。

    甚至于在午阳之战里,之所以是他站出来露面,便是因为重玄胜身边的姜望,对他太寅有极强的心理优势——在山海境里,他两次对姜望出手。第一次设阵,被祸斗大军直接碾碎。第二次袭杀,被姜望以力破局。

    重玄胜便是再聪明的人,对他太寅的判断,也必然只能基于已有的情报。而从姜望角度看到的太寅……能有多厉害?

    在战斗中,占据心理优势的一方,往往能够有更出彩的表现。

    但反过来,心理优势也可以被利用,造成对手轻敌的后果!

    东线战局糜烂至此,已根本不是杀一两个普通齐将就能解决问题的了。

    君不见昭国将领战死,士卒马上就被鲍伯昭收拢?

    君不见奉隶、会?沉礁?蛳吕矗?牍?切┯判憬?欤?值紫碌娜朔炊?嚼丛蕉啵

    齐国方人才济济,根本不缺良将。

    定要杀死如重玄胜、姜望、鲍伯昭这般的重要人物,才能够真正打痛齐军。

    “重玄胜所部在旗岳城休整,此人每下一城,必毁阵收降,营盘极稳。而谢宝树所部,刚刚拿下飞列城,因为跟谢淮安的关系,此人手底下都是精兵。

    在鲍伯昭兵败的消息放过去后,他们近乎同时出发。

    重玄胜是看到了午阳城的关键性,谢宝树大约是因为和鲍伯昭的交情……这两军互为犄角,本身也保有一定的默契。”

    舆图上,太寅的手指,随着声音婉蜒,最后落到一处:“不出意外的话,他们将在慈莱道会合。从慈莱道至午阳城,急行军一天可至。“

    易胜锋静静地听着,眸似古井,无边的杀意都淹在井底。

    自黄河之会惊闻姜望之名后,他等这一天,已经等了很久。

    从山海境到现在,一次次按剑,都是为了这一次的出剑.他已不能够再等下去。

    魏光耀这时候从外间走进来,卷进了一道阴影:“根据情报,这两拨人的关系可说不上好。”

    触悯道:“他们之间有矛盾是事实,但在战场之上,他们不会因私废公。不要小看这些齐人的军事素养。”

    魏光耀点了点头,又问:“所以咱们在慈莱道设伏?“

    “慈莱道地形复杂,是个设伏的好地方。“

    太寅说着,摇了摇头:“但慈莱道已经靠近午阳城域,他们必然会十分警惕。更重要的是一我们的兵力并不具,我的目标就达到了。如事不可为,我会败退午阳,然后放弃午阳城,用这个过程,为你们争取时间……无论如何,消灭重玄胜和姜望,是我们当前最重要的事情。一切选择都要为此让步。”

    如果说只能有一个人领军去拖延谢宝树所部,的确没人能比精于阵道的太寅更合适魏光耀道:“易先生对姜望,我、触公子、顾永、徐灿对重玄胜。如此将胜、兵胜、势胜,又是有心算无心,设局做伏。我实在想不到,他们还有什么生还的可能!“

    “是啊!”触悯亦收拾了心情,表现得信心满满。

    他其实并不认为易胜锋能是姜望的对手,所有见识过姜望在观河台之风姿的人,都不可能对易胜锋有信心。

第两百一十七章 借你吉言[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