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4章 最终意义[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https://m.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再说菩萨。”他转向第二尊像,“菩萨是‘自觉觉他者,如同教授,不仅自己学问圆满,更要教导他人。他们的标准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nbsp最后,他面向中央的佛像:“佛是‘觉行圆满者,如同创立学科的宗师,不仅自己通达无碍,更能开创教化法门。他们的标准是福德智慧皆圆满,悲智双运,圆满成就自觉觉他之功德。”
nbsp独孤伽罗追问:“这些标准具体如何衡量?”
nbsp“有明确的衡量准则。”顾十七细说道,“譬如《菩萨璎珞本业经》中详述了五十二个菩萨阶位;《阿含经》中定义了四种罗汉果位。这些都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有具体修证标准的。”
nbsp他举例解释:“比如初果罗汉须陀洹,要断三结(身见、戒取、疑);而八地菩萨要证得无生法忍。这些境界都可以通过修行者的智慧、慈悲、定力等具体表现来判断。”
nbsp阳光渐渐明亮,将三尊圣像照得熠熠生辉。
nbsp顾十七最后道:“所以姑娘不必担心无标准可循。佛教修行如登山,从山脚到山顶,每个高度都有明确的标志。这些标准不是用来比较高下,而是帮助修行者认清自己的位置,继续向上精进。”
nbsp独孤伽罗望着三尊圣像,忽然明白了:佛教的修行次第不是虚无缥缈的抽象概念,而是有着清晰可循的标准和路径。这些标准既指明了修行的方向,也确保了修行者不会在漫长的修行路上迷失方向。
nbsp好,那就算你说的,所有的目标都实现了。现在所有世界的众生都知道行善了,那么在那之后呢?
nbsp大伙儿用不着你们来传播。
nbsp你们佛教不也失去意义了吗?
nbsp独孤伽罗的问题如一把钥匙,打开了佛教终极意义的玄门。她的质疑超越了修行方法、境界差异,直指佛教存在的根本意义——若众生都已觉悟,佛教将何去何从?
nbsp顾十七站在晨光中的大雄宝殿前,面容宁静如古潭深水。他微微合目,仿佛在聆听千古以来的回响,然后缓缓睁开双眼,目光中蕴含着无尽的深邃。
nbsp“姑娘此问,如击大法鼓,震醒迷梦。”他的声音平和却有力,“但这问题本身,却暗含一个误解——将佛教视为达到某个目的的手段。实则佛教不是手段,而是道路本身;不是工具,而是目的地。”
nbsp晨曦透过蟠龙柱,在大殿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nbsp独孤伽罗追问:“什么意思?”
nbsp“譬如渡河。”顾十七比喻道,“你以为佛教是渡船,众生是渡客,彼岸是净土。渡客到了彼岸,渡船就可废弃。但实际上,佛教是彼岸本身的展现,是觉悟境界的自然流露。”
nbsp他进一步解释:“当所有众生都觉悟时,佛教不是失去意义,而是完全实现了它的意义——就像教师看到学生都成才时,不是失业了,而是最成功地完成了使命。”
nbsp远处传来早课诵经声,僧众正在诵读《妙法莲华经》。
nbsp顾十七继续道:“而且,佛教所说的‘究竟圆满,不是所有人都变成同一个模式,而是每个众生都完全展现自己独特的佛性。就像万千江河都汇入大海,但海水不会变得单调,反而更加丰富多彩。”
nbsp阳光完全照亮了大殿,三世佛像慈悲注视众生。
nbsp“更重要的是,”顾十七的声音变得深沉,“佛教从来不是‘我们度化‘他们的二元关系。在究竟意义上,没有度者,也没有被度者,
第664章 最终意义[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