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规则怪谈:她不是雨姐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65章 中道[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https://m.lesh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可是你说了一堆。我发现佛教能做到的,道教同样能做到。而且历史上灭佛运动就有4次。我也没见皇帝去灭道。

    nbsp我还不如去信道教呢。为什么要信佛教呢?

    nbsp独孤伽罗的问题如一道闪电,劈开了宗教比较的迷雾。她的质疑不仅犀利,更指向了一个千年来无数求道者思考过的问题:道佛孰优?为何择此舍彼?

    nbsp顾十七没有立即回答。他缓步走向寺院的园林,那里有一处“三教合一”石刻,儒释道三家的智慧在石上交相辉映。

    nbsp“姑娘此问,让我想起禅宗一则公案。”他的声音平和如初,“有人问赵州禅师:‘如何是佛法大意?禅师答:‘庭前柏树子。又问:‘如何是道法真谛?禅师仍答:‘庭前柏树子。”

    nbsp独孤伽罗挑眉:“这算什么回答?”

    nbsp“意思是说,真理虽一,入门多途。”顾十七微笑,“佛教与道教,如同登山的不同路径,都能抵达顶峰,但沿途风景各异。”

    nbsp他正色道:“但姑娘说历史上只有灭佛没有灭道,这不准确。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确实灭佛,但道教在历史上也曾遭受打压。唐武宗灭佛时,道教同样受到牵连;明朝时,道教一度被严格管制。”

    nbsp晨光中,他的话语如清泉流淌:“选择佛教还是道教,不在谁更优越,而在谁更适合个人根器。佛教强调普度众生,道教注重个人修炼;佛教讲轮回因果,道教重长生久视。”

    nbsp他列举道:“历史上许多高僧原为道士,如慧远大师;也有不少道士后来皈依佛门,如司马承祯。这说明二者本可互通,不必对立。”

    nbsp远处传来钟声,清越悠扬。

    nbsp顾十七最后道:“姑娘若觉得道教更合心意,尽可去修。佛法广大,不碍他教。但若因表面现象而评判高下,就如同因井口大小而评判天空广阔一样可笑。”

    nbsp阳光洒在“三教合一”石刻上,儒释道三家的智慧在光中交融。独孤伽罗忽然明白:真正的求道者,不应执着于门户之见,而应关注是否能够真正利益众生、解脱烦恼。

    nbsp那我觉得道教讲究阴阳平衡。你们佛教只知道一味的劝人向善,却不知道阳极生阴,物极必反。导致你们修佛的往往更容易陷入魔境,修道的却很少有这个烦恼。

    nbsp独孤伽罗的质疑如一把精准的解剖刀,直指佛教修行中可能出现的偏执与极端。她的观察敏锐而深刻,确实触及了一个修行中常见的陷阱。

    nbsp顾十七没有立即辩解。他缓步走向寺院的园林,那里有一处精致的枯山水,白沙与石头构成和谐的平衡。他驻足良久,方才开口,声音中带着深沉的思索。

    nbsp“姑娘此问,如明镜照影,让我看见了许多修行者容易落入的偏执。”他坦然承认,“确实,若将‘善执着为一端,反而会背离中道,产生新的烦恼。”

    nbsp独孤伽罗略显惊讶,没想到他如此直接地承认这个问题。

    nbsp顾十七指向枯山水:“看这庭园,白沙为阳,石头为阴,二者相得益彰。若只有白沙或只有石头,都会失去这份和谐。修行也是如此。”

    nbsp他继续道:“佛教所说的‘善,不是与‘恶对立的那个极端,而是超越二元对中的平衡状态。《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要修行者不执着于任何一边,包括‘善边。”

    nbsp远处,一位老僧正在打扫庭院,动作舒缓而从容。

    nbsp顾十七举例说明:“禅宗讲‘平常心是道,不是要人变得极端善良,而是保持内心的平衡与自在。过度执着行善,反而会生出我慢、执着、分别心,这些确实如姑娘所说,会成为新的魔障。”

    nbsp晨曦中,他的话语如清泉流淌:“所以佛教强调‘悲智双运——慈悲需要智慧的调和,否则就会变成痴悲;智慧需要慈悲的温暖,否则就会变成冷智。这才是真正的中道。”

    nbsp独孤伽罗若有所思:“但那与道教的阴阳平衡有何不同?”

    nbsp“本质上相通,但侧重不同。

第665章 中道[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